填然鼓之的鼓是什麼意思

"填然鼓之"這個成語出自《莊子·雜篇·則陽》,原句是「夫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定於所聞。聽之,財之所同也,而未始有是非焉。故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是以無有為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獨且奈何哉!」

在這個句子中,"填然鼓之"的"鼓"字並不是指具體的樂器鼓,而是用來形容聲音的象聲詞,類似於現代漢語中的「咚咚」、「鐺鐺」等聲音。這裡的"鼓"字用來形容一種連續不斷的響聲,類似於鼓聲的節奏。

整句話的意思是,天下並沒有一個公認的正確標準,人們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來確定是非。聽到某種聲音,大家都會覺得好聽,但並不會因此產生是非之爭。所以,在沒有形成主觀意識之前就有了是非之分,這就好像是今天剛出發去越國,而昨天就已經到達了一樣。因此,把沒有的東西看作是有,即使是像大禹這樣的神人,也無法理解,我一個人又能怎麼辦呢?

這個成語後來被用來形容一種喧鬧的聲音,或者是用來形容一種沒有實際意義的形式主義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