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天干的意思

地支和天干是中國古代用來記錄時間的系統,稱為乾支紀年法。這個系統由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個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成。

天干和地支各自有不同的含義,但它們通常被一起用來表示年份、月份、日期和時辰。以下是地支和天干的簡要解釋:

地支:

  1. 子(zǐ):鼠年,通常指農曆十一月。
  2. 醜(chǒu):牛年,通常指農曆十二月。
  3. 寅(yín):虎年,通常指農曆正月。
  4. 卯(mǎo):兔年,通常指農曆二月。
  5. 辰(chén):龍年,通常指農曆三月。
  6. 巳(sì):蛇年,通常指農曆四月。
  7. 午(wǔ):馬年,通常指農曆五月。
  8. 未(wèi):羊年,通常指農曆六月。
  9. 申(shēn):猴年,通常指農曆七月。
  10. 酉(yǒu):雞年,通常指農曆八月。
  11. 戌(xū):狗年,通常指農曆九月。
  12. 亥(hài):豬年,通常指農曆十月。

天干:

  1. 甲(jiǎ):通常指開始、首領。
  2. 乙(yǐ):通常指第二、輔助。
  3. 丙(bǐng):通常指光明、顯著。
  4. 丁(dīng):通常指星星、燈火。
  5. 戊(wù):通常指大地、土壤。
  6. 己(jǐ):通常指自己、自身。
  7. 庚(gēng):通常指更替、變更。
  8. 辛(xīn):通常指辛苦、辛勞。
  9. 壬(rén):通常指任用、使用。
  10. 癸(guǐ):通常指結束、隱蔽。

乾支紀年法中,每一年都會有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相配,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特定的年份。例如,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等。這種紀年方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年,當時中國漢朝的鄧平、落下閎等人創製了太初曆,正式採用了乾支紀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