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意思

"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出自《莊子·達生》,原意是指一個人像木頭做的雞一樣,一動不動,形容人呆笨的樣子,沒有靈魂,沒有生氣,就像一個木頭人一樣。後來這個成語多用來形容人因驚嚇、害怕、困惑或過度悲傷而表現出的呆滯狀態,或者是形容人因過度專注或沉思而顯得呆板、不靈活。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

古代有一個叫做紀渚子的人,他訓練鬥雞非常有名。有一次,齊王請他訓練鬥雞。過了十天,齊王問他鬥雞訓練得怎麼樣了。紀渚子說還不行,因為那些雞還會因為別的聲音和影子而動,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十天,齊王再次問他,紀渚子說還不行,因為那些雞還會因為外在的刺激而興奮。又過了十天,齊王又問,紀渚子說還不行,因為那些雞還會因為自己的勇氣和意氣而動。又過了十天,齊王再問,紀渚子說這一次可以了,因為那些雞已經不動如山,看起來就像木頭做的雞一樣,別的鬥雞看到它們就會嚇得逃跑,不敢應戰。

紀渚子訓練的鬥雞,最後達到了一種境界,那就是不動聲色,卻能讓對手感到恐懼。這種境界在鬥雞中是非常高的,因為它代表著一種內心的沉穩和自信。但是,這個成語後來被引申為形容人的時候,就變成了一種貶義詞,用來形容人的呆笨或者不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