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唇而相稽是什麼意思

"反唇而相稽"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意是指兩個人互相指責,言辭激烈,不肯相讓。後來這個成語多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因為意見不合而發生的爭吵或者辯論,雙方都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肯妥協。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

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藺相如因為成功地從秦國手中奪回了和氏璧,被封為上卿,地位超過了老將廉頗。廉頗對此不滿,認為自己是趙國的功臣,不應該低於藺相如這個文官。藺相如知道後,為了避免和廉頗發生衝突,總是避免和他相遇。後來,藺相如的門客覺得他這樣太委屈自己了,就勸他不要這樣忍讓。藺相如解釋說,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國家需要他和廉頗齊心協力,共同抵禦外敵。如果他們內部不和,就會給敵人可乘之機。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感到很慚愧,於是他脫下衣服,露出上身,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這就是著名的「負荊請罪」的故事。從此,廉頗和藺相如成了好朋友,共同為趙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