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是什麼意思

反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注音方法,主要用於給漢字注音。它起源於漢代,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直到近代拼音出現之前,一直是主要的漢字注音方式之一。

反切的注音方法是將一個字的音節分為聲母和韻母兩部分,分別從兩個不同的漢字中選取。具體做法是:

  1. 取第一個字的聲母(通常是字的聲母部分,但也有取半邊音的情況)。
  2. 取第二個字的韻母(包括韻頭、韻腹和韻尾)和聲調。

例如,「江」字的反切可能是「古雙切」,這意味著「江」字的聲母取自「古」字的聲母(g),韻母和聲調取自「雙」字的韻母和聲調(iang,第二聲)。所以「江」字的發音就是 g + iang = jiang。

反切的表示方式通常是兩個字的組合,前面一個字表示聲母,後面一個字表示韻母和聲調,中間用「切」、「逆切」、「音」等字來連線。例如,「江」的反切「古雙切」可以寫成「古音雙」。

由於反切是根據漢字的字形來選取聲母和韻母的,而不是根據語音規則,所以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對於不熟悉反切規則的人來說,很難通過反切來準確發音。此外,由於漢字的數量龐大,反切表也非常龐大,使用起來不太方便。因此,隨著拼音的出現,反切逐漸被拼音取代,成為注音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