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意思

"南轅北轍"是一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魏策四》,原意是指駕車的人雖然使盡了力氣,但因為車子的方向相反,所以無論如何努力也到不了目的地。後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比喻目標相反,或說話、做事的方向、方法完全不同,無法達到一致的結果。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戰國時期,魏國的國君想要攻打趙國,但是他的大臣季梁聽說後,立刻從外地趕回來勸阻。季梁給國君講了一個故事:他說自己出門的時候,遇到一個要去楚國的人,但是那個人卻在往北走。季梁問他為什麼要往北走,那個人回答說他有很多好馬和很多錢,所以一定能夠到達楚國。季梁告訴國君,這個人的方向錯了,不管他有多少好馬和錢,都不可能到達楚國,因為他的方向與目的地相反。季梁用這個故事來比喻國君的決定,指出如果國君的目標是錯的,那麼不管他有多大的力量和資源,都不可能達到正確的結果。

所以,"南轅北轍"就是指方向相反,或者說話、做事的方法和目標不一致,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兩個人或兩個團體之間的意見不合,或者是一種行為和目標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