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範的轉移是什麼意思

"典範的轉移"(Paradigm Shift)這個概念是由美國科學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在1962年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書中提出的。庫恩認為,科學發展不是一連串線性累積的進步,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典範轉移來實現的。

典範是指科學家在研究問題時所遵循的理論、實驗方法和世界觀的集合。在一個科學領域中,當大多數科學家都接受了一個特定的典範時,他們就會在這個典範的框架內進行研究,解決問題,並且擴展知識。然而,當新的觀察、實驗結果或理論與現有的典範發生衝突,並且無法被現有的理論所解釋時,就可能會發生典範轉移。

典範轉移是指從一個廣泛接受的典範轉變到另一個新的、更能解釋數據和現象的典範的過程。這種轉變通常涉及科學觀念的根本改變,以及對世界的全新理解。典範轉移不僅發生在科學領域,也適用於其他領域,如哲學、藝術、政治和文化等。

庫恩認為,典範轉移是科學發展的關鍵時刻,它不僅改變了科學研究的內容和方向,也改變了科學家們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典範轉移的發生往往需要新的證據積累到一定程度,使得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質疑舊的典範,並接受新的典範。

例如,在物理學中,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轉變就是一個典範轉移的例子。牛頓力學在解釋許多物理現象上非常成功,但是當新的觀測數據(如光速不變原理)與牛頓力學發生衝突時,科學家們開始質疑牛頓力學的局限性,並最終接受了愛因斯坦相對論作為新的典範。

典範轉移的過程通常是緩慢的,並且可能伴隨著激烈的爭論和抵抗。然而,一旦新的典範被廣泛接受,它就會成為進一步研究和發現的基礎,從而推動科學和知識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