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略曆是什麼意思

儒略曆(Julian calendar)是由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於公元前45年引入的一種太陽曆。它取代了當時羅馬使用的混亂的月亮曆,並成為羅馬帝國的官方曆法。儒略曆的設計者是埃及的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Sosigenes of Alexandria)。

儒略曆的主要特點是每年分為12個月,其中1月和2月是最初的月份,7月和8月分別是凱撒大帝和奧古斯都大帝的月份,因此這兩個月的天數被增加到31天。儒略曆的一年共有365天,每四年設置一個閏年,閏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儒略曆的引入是為了使曆法與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實際周期更加吻合,但儒略曆並不是完美的,它每年實際上多了11分鐘多一點,這導致了曆法與實際季節的逐漸偏差。因此,到了16世紀,天主教會決定採用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來取代儒略曆,格里曆通過減少閏年的頻率來進一步減少這種偏差。

雖然儒略曆在1582年被格里曆取代,但它在許多東歐和東南歐國家一直使用到20世紀初。今天,儒略曆只在少數地區和宗教團體中使用,例如在某些東正教教堂中,仍然使用儒略曆來慶祝某些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