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略曆意思

儒略曆(Julian calendar)是羅馬帝國君主朱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於公元前45年頒布的一種太陽曆,目的是為了取代當時羅馬使用的混亂的羅馬曆法。儒略曆的制定主要是受到了埃及的亞歷山大裡亞天文學家的影響,他們當時已經發展出了一種比較精確的曆法。

儒略曆的主要特點包括:

  1. 一年分為12個月,其中1月和2月是最初的閏月,後來改為2月為閏月。
  2. 每個月的天數固定,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2月各有31天,4月、6月、9月和11月各有30天,2月平年有29天,閏年有30天。
  3. 每四年設置一個閏年,閏年在2月增加一天。

儒略曆的制定使得羅馬曆法更加準確,但是它仍然存在微小的誤差,因為它將回歸年的長度誤估了約11分鐘。經過長時間的累積,這個誤差導致了曆法與實際的季節出現偏差。因此,在1582年,儒略曆被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所取代,格里曆是由教宗 Gregory XIII 頒布的,它修正了儒略曆的誤差,將閏年的設置條件變得更為複雜,從而使曆法更加精確。

雖然儒略曆在大多數國家已被廢除,但它仍然在一些東正教國家和少數地區使用,如塞普勒斯、埃及、埃塞俄比亞、哈薩克斯坦、朝鮮、喬治亞、以色列(部分)、俄羅斯(部分)、烏克蘭(部分)和南斯拉夫(部分)。此外,儒略日(Julian day)是一個連續的日數系統,用於天文學和時間測量,它與儒略曆不同,是一個連續的數字序列,從公元前4713年1月1日開始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