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愧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中,"愧"(梵文:विषया,巴利文:viññāya)是指一種道德上的自覺和反省,類似於現代漢語中的「內疚」或「羞愧」。愧是指個體在做了不道德或錯誤的事情後,內心產生的自責和不安。佛教認為,愧是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能夠促使人們反省自己的行為,避免再次犯錯。

愧是佛教中「五根」之一,五根是指信、進、念、定、慧,它們是修行者達到覺悟的五個基本心理素質。愧作為其中之一,意味著修行者要有道德上的自覺,能夠識別善惡,並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羞愧。這種愧疚感能夠激發修行者改正錯誤,追求道德上的完善。

在佛教的實踐中,愧常常與「慚」(梵文:हर्ष,巴利文:hiran)一起被提及,兩者共同構成了一種道德自律。慚是指對外在道德標準的尊重,即害怕因為自己的不良行為而受到他人和社會的譴責;愧則更多是指內在的道德自覺,即對自己行為的自我反省和自責。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修行者的道德提升。

總之,佛教中的愧是一種道德上的自覺和反省,它促使修行者識別善惡,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羞愧,並努力改正,以達到道德上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