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苦而不平的苦是什麼意思

"何苦而不平"這句話中的"苦"字,在這裡並不是指痛苦或苦澀,而是通假字,通"盬"(gǔ),意思是"停止"、"罷休"。這句話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是:

"孟子曰:'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凶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盬地而不得耕,盬樹而不得養,則是害其生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什麼不讓老百姓安心耕作呢?" 孟子在這裡表達的是對統治者的批評,他認為好的統治者應該讓老百姓有穩定的財產和收入,這樣才能使他們有穩定的心態和行為,不至於走上邪路。如果老百姓沒有穩定的生活來源,就會被迫去做違法的事情,最終受到法律的懲罰。孟子認為這是對老百姓的不公平待遇,好的統治者不應該這樣對待自己的百姓。

因此,這裡的"盬"字,就是指讓老百姓能夠安心耕作,不必擔心失去土地和財產。這句話反映了孟子對仁政的理想和追求,他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