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終始說是什麼意思

五德終始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歷史觀念,由戰國時期齊國的田氏(陳氏)所創立,後來被秦國的相國呂不韋所發展,並在秦朝和西漢時期成為官方的歷史哲學。

五德終始說認為,歷史上的朝代更替是由於五行(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五種德性(道德、品質)的相生相剋所致。每一個朝代都有其代表的德性,當現有的朝代失去了它的德性,就會被另一個代表相生德性的朝代所取代。這種更替是永無止境的,就像五行的循環一樣。

具體來說,五德終始說的原理是:

  1. 每個朝代開始時,它的創立者會根據五行中的一德來定名,表示這個朝代具有這種德性。
  2. 當這個朝代衰敗時,它所代表的德性也會衰敗,而另一個代表相生德性的朝代就會興起,開始新的循環。
  3. 五行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環。
  4. 五行相剋的順序是: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這也是朝代更替的原因之一。

根據五德終始說,秦朝代表的水德克制了西周的木德,而漢朝的水德又克制了秦朝的火德。這種歷史觀念在古代中國被廣泛接受,並用來解釋和預測朝代的興衰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