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喪匕鬯意思

"不喪匕鬯"這個詞語出自《論語·中庸》,原文是:「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這個詞語的意思是指在位者要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執政時要保持穩定,不喪失禮儀,不失去民心。匕鬯是指古代祭祀時用的酒器和酒,不喪匕鬯就是指在祭祀時要保持酒器和酒的完整,不要有所損失,比喻執政者要保持政局的穩定,不要失去民心。這個詞語強調了執政者應該具有的品德和能力,即中庸、穩健、仁愛、勇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