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窟已就意思

"三窟已就"這個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策四》,原意是指預先做好三個藏身之處,比喻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備不測。後來這個成語多用來形容人做事周到細緻,考慮長遠,不留後患。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孟嘗君的人,名叫田文,他是齊國貴族,以招攬天下賢士聞名。孟嘗君的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的人,他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但是孟嘗君還是收留了他。

有一次,孟嘗君被齊王派到薛邑去做地方官。臨行前,馮諼對孟嘗君說:「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意思是說,狡猾的兔子有三處藏身的地方,這樣才能避免死亡。現在您只有一處安身之所,還不能高枕無憂地睡覺。請允許我為您再鑿兩個安身之處。

孟嘗君同意了馮諼的建議。馮諼到了薛邑後,以孟嘗君的名義向當地百姓放債,並且規定如果百姓不能按期還債,就要用實物來抵押。後來,馮諼向孟嘗君報告說,薛邑的百姓因為欠債太多,生活困難,希望孟嘗君能夠減免一些債務。孟嘗君同意了,於是馮諼就在薛邑大肆宣傳孟嘗君的仁慈,減免了百姓的債務,贏得了薛邑百姓的感激和忠誠。

馮諼回到齊國後,又向齊王建議封孟嘗君為薛公,這樣孟嘗君就有了自己的封地和勢力。最後,馮諼又為孟嘗君在魏國找到了一個職位,使得孟嘗君在齊國政治動盪時,有了一個可以避難的地方。

通過馮諼的謀劃,孟嘗君有了三個安身之處,這就是「三窟已就」的由來。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有遠見,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