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折其肱意思

「三折其肱」這個成語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原意是指一個人三次折斷手臂。後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形容一個人經驗豐富,特別是指在某個領域經歷了很多挫折和失敗,但從中吸取了教訓,增長了見識。這個成語強調的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失敗,最終能夠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

在《左傳》中,記載了晉國大夫荀瑤(又稱智伯瑤)與魯國國君魯哀公的對話。荀瑤對魯哀公說:「我聽說,君子有三思,小人有三思。君子三思,思利,思義,思患;小人三思,思利,思便,思患。」

這裡的「三思」並不是指思考三次,而是指三種不同的思考方式。荀瑤所說的君子三思,指的是君子在做事之前會考慮利益、道義和可能出現的禍患;而小人三思則是指小人只考慮眼前的利益、方便和可能出現的禍患。

後來,人們從這個典故中引申出了「三折其肱」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在經歷多次挫折後,依然能夠堅持不懈,最終成為某個領域的行家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