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不爛之舌意思

"三寸不爛之舌"這個成語出自中國古代的《史記·平原君列傳》,原意是指能言善辯、說話有力量的口才。後來這個成語多用來形容人的口才好,能夠用言語說服別人,或者在辯論中佔據上風。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叫做毛遂的謀士,他是趙國平原君的門客。有一次,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危在旦夕,平原君需要向楚國求援。他挑選了十九個門客,加上自己,一共二十人,準備去楚國說服楚王出兵。但是毛遂自薦,要求加入這個行列。平原君開始不太願意,因為他沒有聽說過毛遂有什麼特別的本領。但是毛遂堅持,平原君最終同意讓他一起去。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談了很久,楚王還是不願意出兵。毛遂於是挺身而出,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楚王,最終達成了同盟。毛遂的口才和膽識,讓他在這次外交行動中大放異彩,也讓這個成語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