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始的意思

"三伏始"這個辭彙來源於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和農曆的計算方法。在中國古代,人們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並將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每個節氣大約間隔半個月。同時,根據乾支紀年法,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有兩個節氣。

"三伏"是指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通常出現在夏至後的一個月左右。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大約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長,夜最短。

初伏是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中伏是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開始,末伏是從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開始。這裡的"庚日"是指中國古代乾支紀年法中的"庚"日,即用天干地支來紀日,每十天為一個周期,其中帶有"庚"字的那一天就是庚日。

"三伏始"具體指的是初伏的開始,也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的開端。這個時期由於太陽直射點接近北回歸線,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較多,因此氣溫較高。三伏天的具體日期每年都不相同,需要根據當年的夏至日和庚日來確定。

需要注意的是,"三伏始"這個辭彙並不是一個標準的節氣名稱,而是民間對初伏開始的通俗稱呼。在中國的傳統曆法中,並沒有一個節氣或節日叫做"三伏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