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士之智意思

"一士之智"這個成語源自《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原意是指一個有才能的人的智慧。後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形容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尤其是在解決難題或者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策時的表現。

在《三國演義》中,這個成語的具體故事是這樣的:

東漢末年,曹操與劉備爭奪天下。有一次,曹操的大將張遼率軍攻打劉備的徐州,劉備不敵,只得棄城而逃。在逃亡途中,劉備的軍隊被打散,他只帶著關羽、張飛和少數親信逃到了一個叫下邳的地方。

曹操得知劉備逃到了下邳,便派兵包圍了下邳,準備一舉消滅劉備。劉備在下邳城中,無計可施,只得向身邊的謀士求救。這時,他的謀士徐庶(字元直)獻計,建議劉備向曹操詐降,以爭取時間,然後再想辦法逃脫。

劉備採納了徐庶的計策,向曹操詐降。曹操信以為真,放鬆了警惕。徐庶趁機設計,讓劉備和關羽、張飛三人分別從不同的方向逃走。最終,劉備成功逃脫了曹操的追捕,保住了性命。

這個故事中,徐庶的智慧被後人稱為"一士之智",用來形容他在關鍵時刻表現出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