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三不知意思

"一問三不知"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原意是指一個人對三件事都不知道。在古代,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某件事完全不了解,或者故意裝作不知道。現在這個成語的用法已經擴展到指對某件事一無所知,或者故意裝傻、裝糊塗。

在《左傳》中,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

春秋時期,晉國的荀瑤率領大軍攻打鄭國,鄭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派陳成子率軍救援鄭國。在戰鬥中,陳成子的部下荀寅報告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攻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

陳成子聽了以後非常生氣,他說:「荀寅在胡說八道,晉軍如果真的要攻擊我們,怎麼可能讓我們知道?這一定是敵人的詭計。」

荀寅聽了以後,嘆息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德行的人在策劃事情時,會把事情的開始、發展和結果都考慮清楚,然後才會告訴別人。現在我不了解事情的開始、發展和結果就報告給將軍,這不是很難為人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問三不知」來形容對某件事一無所知,或者故意裝傻、裝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