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制國」是什麼意思

「令制國」是日本歷史上的行政區劃制度,起源於日本古代的律令制時代(約7世紀末至9世紀初)。在這個時期,日本模仿中國的唐朝制度,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包括官制、法律和土地制度等。

「令制國」是指根據律令制度劃分的行政區域,這些區域的數量和範圍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但通常包括了66個或67個令制國。每個令制國都有自己的國府(政府所在地),由國司(地方官員)管理。令制國的劃分主要是為了方便行政管理和徵收稅收。

在律令制時代,日本全國被劃分為八個大類型的令制國,分別是:

  1. 畿內(Kinai):位於中央地區,包括了首都平城京(今奈良縣)和後來的平安京(今京都府)周邊的區域。
  2. 近國(Kinai):位於畿內周邊的國家。
  3. 中國(Chugoku):位於本州西部的國家。
  4. 四國(Shikoku):四國島上的所有國家。
  5. 山陰(Yamaguchi):位於本州北部的西側國家。
  6. 山陽(Yamayangi):位於本州北部的東側國家。
  7. 東海道(Tokaido):位於東海地區的國家。
  8. 東山道(Tosando):位於東山地區的國家。

隨著時代的變遷,令制國的劃分和行政管理也發生了變化。到了近代,隨著明治維新和廢藩置縣的實施,令制國制度最終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日本的都道府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