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

十二因緣(Twelve Nidānas)是佛教用來解釋生命流轉和因果關係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個連續的過程,從無明(avidyā,無知)開始,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和行為反應,最終導致輪迴和苦的延續。以下是十二因緣的順序:

  1. 無明(Avidyā):對佛法的無知,對因果律的不了解。
  2. 行(Samskāras):由無明產生的潛在行為和習性。
  3. 識(Vijñāna):識別或認知的作用,指個體在生命輪迴中的最初認知。
  4. 名色(Namarupa):名是指精神現象,色是指物質現象,這裡指個體的最初存在狀態。
  5. 六入(Sadayatana):六種感官通道,即眼、耳、鼻、舌、身、意。
  6. 觸(Sparśa):感官與外境的接觸。
  7. 受(Vedanā):對觸的反應,即感受。
  8. 愛(Tanhā):對快樂的感受產生貪愛,對不快樂的感受產生厭惡。
  9. 取(Upādāna):執取,指對所愛之物的執著。
  10. 有(Bhava):因為執取而導致的輪迴存在。
  11. 生(Jāti):輪迴中的出生。
  12. 老死(Jarāmaraṇa):生命的衰老和死亡過程。

這十二個階段形成了一個因果鏈,其中每一個階段都是由前一個階段所導致的結果。無明是這個鏈條的起點,它導致了所有的其他階段,最終導致了輪迴和苦的延續。佛教的目標是通過理解十二因緣,從而打破這個因果鏈,達到解脫和涅槃。